<table id="pczts"><noscript id="pczts"></noscript></table>

  • <big id="pczts"><span id="pczts"><ol id="pczts"></ol></span></big>

    1. <acronym id="pczts"><strong id="pczts"></strong></acronym>
    2. <table id="pczts"></table>
        <p id="pczts"><del id="pczts"><xmp id="pczts"></xmp></del></p>
        <pre id="pczts"></pre>
        <track id="pczts"></track>
      1. 中國認可的國際化之路

               11月6日,在國際認可論壇(IAF)第29屆全體成員大會上,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 (CNAS)秘書長肖建華當選為IAF主席,成為首次當選該國際組織最高職務的發展中國家代表。這標志著中國在國際認證認可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取得重大突破,這是中國認證認可界的喜事,更包含了我國對于認可工作的期許。中國代表獲選IAF最高職務的基礎是什么?對中國而言意味著什么? 在運用認證認可規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全球貿易便利化等方面又將如何發揮積極作用? 為此,本刊專訪了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秘書長、國際認可論壇主席肖建華,聽他詳解——

         記者首先祝賀您當選IAF主席,成為首次當選該國際組織最高職務的發展中國家代表。從您2002年開始擔任IAF互認委員會主席到2009年擔任IAF副主席,再到今天獲得IAF最高職務,是否可以說體現了國際認可界在更高層次上對中國認可的信任?作為中國代表,您認為獲此殊榮的基礎是什么?

         肖建華:謝謝!認可國際合作的發展,是—個從“學習”、“跟隨”、“參與”,到逐步“發揮引領作用”的過程。這條穩步推進的國際化之路讓我深切體會到,國際地位的提高,得益于上級領導的重視、關心與支持,得益于我國認證認可事業總體實力的提升,得益于我國多年參與國際認可合作的基礎。

         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認監委在認證認可的國際合作方面進行了前瞻謀劃。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對認可合作的要求非常明確:“既要遵循國際規則,主動與國際接軌;又要發揮主導作用,維護國家權益,贏得國際尊重。要積極參加國際認可活動,更多地擔任國際認可組織各層級領導職務,不斷提升中國認可的國

        際話語權和影響力”。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國家認監委主任孫大偉,CNAS主任王鳳清對認可工作的國際合作一直高度重視,對在國際認可合作組織爭取更大話語權給予了支持、寄予了期望。

         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認監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國認證認可事業形成了既與國際接軌又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認證認可體系。我國全面參與相關認證認可國際組織活動,目前,已加入 20個認證認可國際組織、13個多邊互認協定,并與2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 93份雙邊合作協議文件。 截至今年10月底,我國已累計頒發各類有效認證證書140余萬份、認可證書7474份,成為證書數量最多、互認受益最多的認證認可大國,在國際認證認可界的影響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CNAS在國際化和中國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中,始終將國際合作擺在重要的位置,制定了“全面參與、整體跟進、多點突破、局部引領,履行國際協議義務,服務中國認可發展”的國際合作方針,多年來打下了國際合作的良好基礎。CNAS主任王鳳清在參與國際活動和履行國際職責方面發揮帶頭作用,取得了豐碩成果。在2003年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第67屆大會 上,王鳳清當選為IEC理事局成員。2004年,她還榮獲了美國質量協會(ASQ)頒發的質量特別獎。在王鳳清主任的帶領下,認可委員會積極履行國際職責,深入參與國際事務,全面建立了國際組織跟蹤工作機制,80多人參與國際組織的跟蹤研究。近兩年,有16人擔任了國際和區域組織20多項各級各類選任或委任職務。

         記者:作為IAF歷屆主要領導中惟一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您負責的IAF相關工作取得了重 要進展,各成員認可機構之間的相關合作不斷加強,能否介紹一下丨AF的情況及您的具體工作?

         肖建華:IAF成立于1993年,是由世界各國的認可機構、認證機構及其用戶共同組成的國際認可合作組織,現有100個成員機構,目標是 “一次認可,全球通行”,即通過促進各國統一實施認證認可國際標準,建立多邊互認體系,促進全球貿易便利化。

         經過20多年的發展,IAF在國際互認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目前國際互認制度已經覆蓋了管理體系認證、產品認證、人員認證和溫室氣體審定核查4大方面認可制度,具體包括質量、環境、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等管理體系認證的認可互認制度,以及全球良好農業規范認證等認可互認制度,覆蓋了全球經濟總量95%以上 的經濟體?;フJ所涉及的認證認可領域,都是當今全球熱點問題,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這也印證了認證認可工作與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緊密關聯。

         我國是IAF的創始成員之一,1994年我國首次派代表參加IAF會議。1998年,IAF在廣州召開了第11屆全體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包括中國在內的16個國家的國家認可機構獲準首批簽署了 IAF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機構認可多邊互認協議,也是國際認可界第一份多邊互認協議。其中,中國認可機構是惟一獲準首批簽署該互認 協議的發展中國家的認可機構。

         我在IAF所做的工作,除了承擔相關的管理事務,簡單概括有以下幾點:一是研究國際認可戰略。IAF在2012年就啟動了新的五年戰略計劃的制定工作,這項工作由我主持。IAF有100個成員機構,覆蓋了88個國家的74個認可機構。各國的經濟水平、工業基礎、文化傳統、發展程度不盡相同,認可工作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因此對IAF戰略規劃的關注點差異比較大。在IAF各成員中對未來發展的工作重點要統一思想、 形成共識,協調難度很大。我組織IAF執委會進行了兩次戰略研討,廣泛征求了各成員的建議,歷時兩年,《IAF戰略計劃(2015-2019)》在去年發布實施。二是建立國際互認制度。主持建立運行了 IAF產品認證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兩項認可多邊互認制度。三是制定國際互認規則,完善國際互認機制。主持制定實施了 IAF互認范圍擴展政策與程序、IAF互認標志與使用規則,共同組織制訂實施了IAF/ILAC互認協議聯合規 則,共同主持建立了IAF/ILAC互認協議聯合管 理體制機制。四是創新國際監督機制。主持建立實施了IAF對區域性認可互認集團的年度報告 監督機制,以及IAF對互認成員認可機構跨境認 可活動的年度報告監督機制。五是監督國際標準實施。主持監督一些國際標準在IAF各互認成員認可機構和相應認證機構的過渡實施。

         當然,這些工作遠非一人可以完成,無論是在國際組織,還是在CNAS,都是一個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在這些工作中,我深切感受到,個人能在國際組織發揮領導作用,國家實力是重要基礎,領導重視是重要前提,團隊配合是重要保障。

         記者:剛才您提到,我國積極加強國際認可合作,簽署認可互認協議。加入國際互認對中國認證認可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肖建華:通過認可機構之間簽署多邊互認協議,認可的認證機構和檢測機構的認證證書或測試報告在國際貿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不少國家政府主管部門接受,成為市場準 入的條件。

         舉個我國參與互認受益的例子。今年6月9 曰世界認可曰當天,國家認監委與全球良好農業規范組織(GLOBALG.AP.)續簽了互認協議,意味著我國繼續保持了良好農業規范認證制度的國際比對承認地位。該成果將惠及我國 1/3的農產品出口企業。同時,全球良好農業規范組織已與IAF簽署了協議,要求開展良好農業 規范認證的機構,必須取得IAF互認成員的相應認可資質,作為全球良好農業規范認證在全球范圍 得到一致有效實施的一個重要保障。這方面,CNAS加入了IAF關于全球良好農業規范認證機構認可的國際互認協議,也為中國良好農業規范認證結果取得國際互認提供了認可互認支撐。

         從認可的角度講,我國出口美國的相關玩具、出口印尼的面粉、出口芬蘭的機動車、出口瑞典的電信設備、出口澳大利亞的建材等產品,憑CNAS認可的檢測報告可直接通關。近年來,CNAS每年都要答復各類組織機構對CNAS 認可的認證、檢測和檢查機構的問詢達數百件,包括,幫助境外組織確認發布證書或報告的相關機構的CNAS認可狀態;幫助國內獲認可的相關機構向境外監管部門出具證明等。據不完全統計,涉及40多個經濟體。這也意味著,在上述經濟體的所咨詢的行業,CNAS的證書、報告可以直接通關、免于再次檢測。

         記者:未來IAF會著力從哪些方面發展自身工作,同時促進全球多邊互認工作?

          肖建華:IAF將按照《2015-2019戰略計 劃》確定的方向推進未來的工作:一是更加高效地擴展IAF多邊互認協議,推動能源管理體系 認證、森林認證、食品安全認證等認證制度納入IAF互認體系,更好地發押其促進貿易、服務監管的質量基礎作用;二是改進國際同行評審,進一 步增強國際互認效果;三是促進政府監管部門和最終用戶更加廣泛地采信認證認可結果;四是加強各國認可機構間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提高質量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記者:如何評價中國認可的發展?

         肖建華:國家認監委成立之初,王鳳清主任提出了認證認可“三步走”的戰略構想。事實證明,認證認可的發展軌跡正是沿著“三步 走”的戰略,建立了既符合國際規則、又具有中國特色的認證認可體系。近十年來,我國認可工作從起步到今天,經歷了 20多年的發展歷程,尤其是近10多年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取得 了跨越式發展。截至2015年10月底,CNAS累計認可各類合格評定機構7474家。其中,認可認證機構139家,實驗室及相關機構6945家,檢驗機構390家。認可的合格評定機構數量約占全球國際互認認可總量的八分之一,認可規模在國際同行中居領先地位。獲CNAS認可的認證機構頒發的現行有效認證證書達92萬多份,連續12年位居世界第一。

         按照孫大偉副局長提出的“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認可約束、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五位一體的認證認可監督體系布局,CNAS加大認可約束力度,認可評價監督機制的創新也走在國際同行前列。最早建立了比較廣泛的最終用戶反饋機制,最早開展了主要以問題為導向的認可專項監督和以認證結果為對象的認可確認 審核等認可監督工作。積極服務政府監管,為近20個政府部門提供支撐服務,政府采信認可結果不斷增加,逐步走出了一條國際化和中國化相結合的中國認可發展之路。

         記者:認可作為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三五”時期,將如何圍繞國家發展的戰略方向,進一步發揮作用?

         肖建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研究部署了國家"十三五”規劃的重大問題,提出了“創 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確定了“十三五”階段的五大發展目標。這些都對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包括認證認可工作提出了巨大需求,這其中,認可居于合格評定鏈條的頂端、對外開放體系的前沿,其意義將更加重大、作用將更加凸顯。

         王鳳清主任帶領CNAS執行委員會進行戰略研討,對制訂認可工作發展“十三五”規劃進行了頂層設計。按照頂層設計確定的方向,“十三五”期間,認可工作將進一步完善既遵循國際標準,又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認可工作體系,充分發揮認可工作技術支撐作用,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新貢獻。

         具體而言,“十三五”時期,認可工作有六個主要目標:一是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國家認可制度。二是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認可服務質量。三是加強認可風險管理,完善認可約束機制。四是加快認可制度開發,增強認可技術支撐能力。五是推進國際互認,加強國際合作,增強認可國際影響。六是加強宣傳和溝通,促進認可結果采信。

        “十三五”時期,認可工作有六大任務:一 是完善“統一體系,共同參與”的認可體制機制;二是服務國家大局,提供技術支撐;三是發展認可制度,滿足市場需求;四是創新發展認可技術標準,引領合格評定科技前沿;五是提高服務效率,增強認可效果;六是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增強認可國際影響。


        午夜两性试看 一级片免费看 九九在线视频 成 人 黄 色 网站 69 免费的av网站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永久免费a片在线观看全网站
        <table id="pczts"><noscript id="pczts"></noscript></table>

      2. <big id="pczts"><span id="pczts"><ol id="pczts"></ol></span></big>

        1. <acronym id="pczts"><strong id="pczts"></strong></acronym>
        2. <table id="pczts"></table>
            <p id="pczts"><del id="pczts"><xmp id="pczts"></xmp></del></p>
            <pre id="pczts"></pre>
            <track id="pczts"></track>